作品展播 | “悦读·悦青春”征文系列分享(二)

发布日期:2020-03-28   供稿人: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99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写作能力,夯实研究基础,学院寒假期间特举办悦读·悦青春征文比赛活动,经过学院初评和终评,最终评出获奖作品6名,其中三等奖3名,二等奖2名,一等奖1名。本期将对二等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展播。

 

通货膨胀以后

——读《小岛经济学》有感             

 


《小岛经济学》是由美国的彼得·希夫和安德鲁·希夫两兄弟写作的一本经济学著作,通过一个虚构的小岛的经济发展,介绍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经济模式。他们的父亲欧文·希夫曾在二十多年前就出版了一本类似内容的著作,获得广泛好评。这本书其实也是对父亲成就的致敬和传承。

    

    小岛上的经济从只有三个人徒手捕鱼开始,一步步发展到了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有趣的是,故事从工具的使用开始,三个人中的一个人花了一天制造一个效用并不明确的渔网,提高了自己的捕鱼效率。就从这短短的几页纸中,就蕴含了不少的经济学原理。制造渔网的人,承担了机会成本。他当天没有去捕鱼,反而是饿着肚子制造渔网。而他并不确定渔网是否能够产生他所希望的效果,所以,这向我们证明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承担风险。


    我刚看了开头,就完全被这种简单易懂的叙事方式所吸引。经济学的著作,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古板单调的。虽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初读却难免有些艰涩难懂。而这本《小岛经济学》,完完全全颠覆了我对经济学著作的刻板印象。非常简单明了的例子,就能讲清楚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故事与说理的结合也很巧妙,让人看了停不下来,我三天就看完了这本《小岛经济学》。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索尼亚国为了维持民众对银行的信任,让他们相信银行里还有足够的鱼,以维持鱼邦储备券的地位,而不惜采用作假的手法,将九条鱼拼成十条鱼,这其实就是这个泱泱大国衰落的开始。


    美索尼亚国曾经是海域里最强大的帝国,在其他不够发达的国家都还在以鱼直接作为交易的货币时,他们已经产生了便捷的鱼邦储备券,这就好比是货币的产生。而鱼邦储备券和鱼存在一比一的等量兑换关系,就好像是曾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金本位制度,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而国家的领导人并不能意识到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商品交换的需要,即会出现通货膨胀,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他们只是简简单单地以为,越多的货币量就意味着越多的财富,越繁荣的经济。所以,他们大量印发鱼邦储备券,最终导致鱼邦储备券和鱼的比例不再是一比一。大量的民众要求用鱼邦储备券换回真鱼,可政府却进行作假,而大量印发鱼邦储备券的行为却仍未停止。开始的时候是九条变十条,人们一天吃一条鱼还能勉强吃饱,到了后来,人们一天要吃几十条鱼才能吃饱,从而引起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个时候,美索尼亚国其实可以选择向全世界坦白,虽然国家会遭受难以逆转的重创,但是这是唯一的让事情变好的机会。而被事态的发展吓住了的国家领导人,只是又一次玩起了九条变十条这样的手法。终于,在鱼邦储备券持有量最大的国家——中岛帝国的人民以低廉的价格用鱼邦储备券买走了国内的所有产品时,昔日的超级大国美索尼亚国变成了贫穷与落后的象征。

 


    这就让我想起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当时的货币:法币,急剧贬值,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上涨3000多万倍。法币发行的背景,和鱼邦储备券极为相似:中国长期采用银本位制度,可在列强的掠夺下,经济崩溃,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度,改为使用法币。而也是同样的不顾经济发展状况大量印发货币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得法币的购买力连年下降。而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主,仍是收取固定地租,大部分工人,仍是获得固定薪资。这样,地主和工人的购买力就极大的下降了,而作为当时中国经济主力军的农民,自然就要面临产品滞销的局面。因为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决定性比例,一旦中国的农业崩溃,整个国家的经济就要面临很大的危机。久而久之,简简单单的一个通货膨胀,造成的居然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严重下行。而中国与美索尼亚国不一样的是,没过多久,国家就完成了政权的更迭。新生的政府自然废除旧政府的各种陈规陋习,印发新的货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新生的政权非常积极的解决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新的政权的产生,我们的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呢?


    在通货膨胀之后,政府所采取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如同美索尼亚国和曾经的国民党政府一样,采取一条路走到黑的模式,就必然会造成国家的衰败,太过于得不偿失。但是,如果采取了恰当的措施,如减少货币的发行量,调整经济结构之类,就可以很有效的缓解甚至是这个问题。所以,通货膨胀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通货膨胀之后,我们怎么做。

 

发展金融,形成通脉活筋的良性循环

                                          ——读《伟大的博弈》有感      杨丁阁

 


    《伟大的博弈》中记录了一些人,他们利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手法,从普通市民一夜暴富成为富豪,令人垂涎三尺。这些放在历史上看似乎简简单单,是必然的举措,但不可否认这需要果断的判断能力,坦然接受后果的勇气,以及对时局的分析能力。即使如此,某些做法在道德层面看来却不值得提倡。像杜尔作为政府机关人员,利用富豪朋友的账户买进,将自己的账户做空,对冲从而降低风险,是没有信用且损害道德的行为。像菲利普斯在通货膨胀时大量买进贝壳串珠,使流通的贝壳串珠数量减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自己赚的盆满钵满,但其他人也因为此举损失惨重。作为一位正直的、向往投资的人,确保自己的信誉,也要适时做出合理分析。那么通过市场来做判断,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投资风险,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书中也有强调。凑巧的是,最近观看了厦大郑老师的讲座视频,也涉及到利用市场来预判的方法,令我感触颇深。于是想结合郑老师所讲,做一个实例与理论的结合,加深自己的印象。


    可以发现,在资本市场的利益追逐下,有一只无形的手,无论那些将人性赤裸裸而暴露的人或是赚钱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也必须承认且遵守这只手的指令。可见,市场的力量是绝对的,甚至可以通过市场来预见市场有关事件的走向。例如冰岛在2007年,通过CDS市场价格反向计算出的隐含信用评级下降,暗示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比穆迪专业机构得出的要早一段时间。那么,在投资时发现其信用评级下降,就应该引起警惕。同样,一国发行的债券和其信用也有紧密的关联性,从而通过观测债券市场的价格,也可以来推算信用评级,从而在风险出现之前做出相应举措。


       


    人们从未停下追逐利益的脚步。当今人们购买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我们生来并非是一个被运神眷顾的人,俗话说得好: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们虽不能将全部家当都砸进其中,但可以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部分风险,从而使相对更多的投入,风险却相对降低成为可能。


    当看涨而购买期货合约的人,他能够同时购买看跌期权来对冲风险,这样他能够在货物涨价时在期货合约处获得收益,承担看跌期权的损失;而在货物降价时,获得看跌期权中的收益,而具体盈亏取决于购买量。虽然仍然有盈有亏,但通过购买量合理的分配,能够出现扩大收益降低亏损的结果,这显然比一味的购买一种金融产品降低了风险。


    购买股票而不确定之后的涨跌,此时可购买CDS来分担风险。以CDS价格为千分之一计,当购买一个亿资产的股票时,每年交10万购买CDS,若股价上涨,年化收益率大于千分之一,便能获得收益;若股价下跌,其违约风险便会增加,此时CDS价格上升,通过卖出CDS获得收益。冰岛在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时,CDS涨到了40%以上,可以说是净赚40%收益。由此可见,投资股票时通过购买CDS也能够对冲风险。


    在分析这些风险对冲策略时,也不禁让人从另一角度反思。中国的金融工具发展不如美国,像类似于CDS的担保只能由机构发售;ETF产品不够多样等等,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金融发挥作用的能力范围。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的活力现在确实略逊色于美国,在资本的动员时,速度不及美国,面对一些需要时,难以快速地做出反应。金融其作用是激活市场,令其散发活力,使经济能够更快地增长,并且长久不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粗浅地了解到金融一个投资者的作用,而更多地是作为治疗国家经济问题地一帖药方,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尽可能减少其损害。中国的金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使我有信心,也会积极投入到祖国金融未来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