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杰克 | 面向青年客群的银行网点转型思考
发布日期:2021-06-15 供稿人:张明飞 浏览次数:705
众所周知,现如今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性银行的基础业务主要分为两类: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而其中能在真正意义上为银行带来盈利的则只有贷款业务。同时又因为青年客群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具有更为庞大的资金需求,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部分需求不得不通过贷款来满足。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青年客群是值得去争取的优质客户资源。
从需求角度来看,青年客群在工作初期对资金的需求缺口较大。绝大多数的青年客群在刚步入工作行列的时候,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得其固定收入位于较低水平,对于在外务工的青年群体来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衣食住行等刚性消费,因而其大多存在长期的资金需求。但青年客群的交际圈内又多为年龄相近的青年,他们手中也几乎没有闲置的资金,因而资金需求难以通过人际关系来满足。这样一来,资金需求的解决就必然绕不开金融体系了,尤其是银行、证券等行业。良好的解决途径应为:将从银行借贷而来的原始资金分为两个用途,其中一部分用来满足自身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另一部分闲置的资金可以用于资产增值,即“钱生钱”。正如李嘉诚所言:“30岁以前,人要靠体力、智力赚钱;而30岁以后,要靠睡后收入”。其中,“睡后收入”就是指当你躺着睡觉,啥也不干的时候赚的钱。不可否认地是,“用钱生钱”正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下的“固定收入”成为更为理想的赚钱方式。但是,大多工作初期的青年客群不仅缺乏抵质押物或能证明其信用状况的第三方信息,难以从银行成功贷到款;并且较缺乏理财意识,也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相关理财知识。
从供给角度来看,银行贷款存在“高门槛”、“”覆盖面不够广“等缺陷。跟我们长久以来倡导“普惠金融”相似,青年客群作为“弱势群体”,同样应该成为我们践行“普惠金融”大路上服务的对象。接下来就是老生常谈了:一方面,青年客群缺乏拿得出手的抵质押物或者是能证明自身信用状况良好的第三方信息来降低银行方面的风险,而银行方面也没能建立起成熟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较好的通过软信息来识别青年客群的借贷风险,因而绝大多数银行都不愿意放贷给这类群体,仅有少数银行会通过提高放贷的利率(风险溢价)的方式来补偿自身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在考虑是否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居民纳入应当争取的客户资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过高且不确定的贷前成本及贷后风险而打消这一念头,哪怕是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自主开办的银行,例如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也不敢轻易地尝试去拉拢这部分群体,因而,在当今社会上仍存在不少金融服务覆盖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兴青年客群的需求了。其一,大多数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较为单一,局限于存贷款等基础业务,投资理财服务较为缺乏。银行方面应该逐步认识到:居民理财意识愈发强烈,用于资产增值而非即时消费的贷款所占的比例正逐步上升。虽然现阶段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主体地位正逐步被削弱,不少居民将自己在银行的储蓄抽出,而投向基金、股市等资本市场。虽然不少银行表面上都有开设理财等咨询类服务作为非金融增值服务,但碍于银行业内部工作人员在该领域的非专业性,使得这类服务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其二,缺乏科技硬实力的支撑,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及“金融服务的推广”。如前所言,绝大多数青年客群缺乏“拿的出手”的“信用凭证”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借贷”这一解决资金问题方式的存在,但与此同时,其借贷需求却一直存在,因此银行方面为了拉拢庞大的“长尾客群”,不得不加大金融服务的覆盖力度同时通过社会评价、小额借贷工具(如花呗)信用记录、个人品德等各方面的海量信息来评估借贷风险。而不论是获客还是贷前、贷中、贷后信息的收集,其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线下调研和线上搜寻。碍于客户位于偏远的地区,线下调研的收益远远落后于成本;同时又因为大多数银行自身科技硬实力也较为缺乏,自主研发或是外包给互联网公司的成本也较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获客难”、“信息成本高”等问题的出现,青年客群的资金需求缺口仍未得到有效的满足。
为此,传统的商业银行亟待迎来转型。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员工培训等方式自主开设理财业务或与证券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如果是前者,银行方面可利用职业岗位的竞争机制来促使员工自发的学习投资理财的知识,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果是后者,银行方面可以邀请对方公司的投资策略师入驻银行,同时银行方面给证券公司提供长期以来累积的客户资源,实现双赢。而不论是哪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来为自己提供技术上的支撑,而金融科技公司同样能够获得银行方面提供的客户资源、信息及经营实体。对银行方面来说,自主研发互联网技术的成本过于庞大,选择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才是明智之举;对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其线下网点分布远远不如银行那样密集,依托这一合作关系,金融科技公司能够极大地提高获客的便利性。具体来讲,金融科技公司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自身庞大的生态系统为主体,辅以金融科技,如阿里巴巴、腾讯;另一类是以传统商业为载体,融入金融科技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如度小满金融科技公司。其中,后者更应该成为银行转型的首选。以度小满为例,由于其本身金融科技技术的赋能属性及其至今的发展历程都表明了度小满对银行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若是银行方面选择与这类金融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意味着银行方面能够进入其庞大的对外合作的生态系统,而这无疑能够加强金融体系内部的信息交流与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