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 观点时评:普惠金融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21-06-15   供稿人:张明飞   浏览次数:601


普惠金融与特色产业融合反映了“需求”带动“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具有双向获益、因地制宜的特色,是普惠金融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但如何使融合状态达到最佳、如何规避其中的经济发展风险,是需要我们要在一次次尝试中不断总结和创新的。

据广央网报道,1月25日上午,在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立足内蒙古的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建设,通过“双融”(即融资+融智)双驱动模式,振兴、发展内蒙古奶业。

普惠金融与特色产业融合这一现象已十分普遍,在我看来,这一现象的本质就是“需求”带动“发展”。

众所周知,“普惠金融”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热点。虽说普惠金融在05年就已提出,但这一理念真正得以重视是在16年以后。尤其在2020年的G20峰会中,其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普惠金融是从微型信贷与微型金融演化而来的,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其英文直接翻译就是“包容性金融”。而我国经济目前由于金融排斥受到阻碍,需要提高金融的包容性。这就对应了“需求”这一概念。

这一“需求”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自古以来,经济一直与政治息息相关。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就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实现普惠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点,注重对金融末端需求者的金融服务提供。有人也许会讲,普惠金融的过度泛化会导致我国金融发展总体效率不高,不符合帕累托效率。但在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中,推翻了这样一个假设,效率是判断某种资源配置好坏的唯一标准,表明既要考虑效率,也要讲求公平。普惠金融便是对公平这一要点的生动诠释,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同时,普惠金融并不是一味付出的公益活动,它坚持可持续原则,为了帮助手艺群体提升造血能力。以上,便是国家层面的“需要”,不仅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不足的补充。关于个人方面,现阶段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疫情,它对个体户、农户等中小微企业造成的伤害不用我多赘述,大家都是知道的。而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企业数量、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这一挫伤关系到了众多人的生计问题,而普惠金融的推广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便成为了许多人迫切的需求。

在笔者看来,普惠金融对应“需求”,自然“特色产业”对应“发展”。套用思想政治中的一句话,发展的本质是事物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向着更高的层次不断前进。特色产业的出现,既是地区发展的一种创新,更是普惠金融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一种创新。就像在数学中套用方程式式求最优解那般,我们在经济发展的途中,也在不断的寻求最佳方案,毫无疑问,特色产业的融合便是其中之一。不同于传统的区块振兴模式,这一发展类似于特色小镇建设,以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为基础,注入特定地区自然、人文等特色,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特色产业的融合需要普惠金融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区域的普惠金融建设,融合当地产业,优化区域普惠金融服务系统,有效调整固有模式的不适应性。总之,与特色产业融合已成为当前实现普惠金融全国性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成为顺应我国普惠金融制度发展的一个趋势。

普惠金融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普惠金融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但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暴露出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某些地域并无突出特色、资金还不足以应对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层次递进、部分偏远地区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等。有些问题已在先前融合中破解,有些问题亟待解决,还有一些问题潜伏在未来。目前,普惠金融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呈现一片光明的前景。需要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探讨普惠金融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不懈解决坚持所要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将来作为普惠金融人所要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