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及可持续发展年会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23-11-16   供稿人:祝春明   浏览次数:47

11月11日,第一届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及可持续发展年会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成功召开。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和杜伦大学联合主办,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和杜伦大学商学院共同承办,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之江实验室金融科技中心协办。会议以“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及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普惠金融、共同富裕、金融科技等领域展开探讨,来自5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与了本次会议。

英国杜伦大学常务副校长基兰·费尔南德斯(Kieran Fernandes)应邀出席本次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会前,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会见了基兰·费尔南德斯。

王永贵代表学校对基兰·费尔南德斯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浙江工商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国际化办学优势明显,在以往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希望两校能立足发展实际,围绕各自优势特色,以国际合作为共同愿景,持续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与学术合作,顺应产教融合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中英两国,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兰·费尔南德斯对学校的欢迎和安排表示感谢。他提到,双方迄今已成功促成两次国际性会议的合作,这为世界各地的经济、金融学者以及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欢迎浙江工商大学的师生来英国杜伦大学访问、交流,双方可以继续推进科研合作,开拓师生交流项目,开启深入合作的新篇章。

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陶莺、会议承办方泰隆金融学院院长马丹等校内相关人员陪同会见。


年会开幕式上,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赵英军、杜伦大学常务副校长基兰·费尔南德斯(Kieran Fernandes)作大会致辞。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副院长倪禾主持。

赵英军首先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的历史沿革、发展战略及近年来一系列成就。随后他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有必要持续发力、补齐短板,继续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本次会议聚焦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交叉与融合,探讨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索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面临的重点问题、研究瓶颈、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普惠金融领域的各项工作部署,可谓正当其时。

杜伦大学常务副校长基兰·费尔南德斯(Kieran Fernandes)在致辞中表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代课题,杜伦大学与浙江工商大合作近年来一直保持愉快的合作关系,希望未来两所学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在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不断探索,迎接时代挑战,抓住时代机遇。

本次会议邀请了5位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和行业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何治国通过对中国沪港通中所有托管机构的跨境持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内地业内人士更倾向于通过沪港通迂回交易来规避穿透式监管。在对北向投资者身份识别监管改革后,内幕交易与北向资金流之间的相关性下降,北向资金流的回报可预测性也随之下降,这种可预测性降低在声望较低的境外托管机构和交叉经营的内地托管机构中尤为明显。

杜伦大学常务副校长基兰·费尔南德斯(Kieran Fernandes)教授从游戏化概念入手,探讨了游戏化在多代产品问题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人际沟通、创新民主化、直接和间接网络效应以及消费者与企业的异质性。在英国东北部一直处于创新前沿的背景下,本研究确定了良好的区域创新实践,并描绘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促使英国东北部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全球模式和趋势。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国际金融学教授Sushanta Mallick 指出,2009年的监管改革更有利于国有企业获得贷款支持,而民营企业只能被迫选择影子银行贷款,民营企业在无法通过正规银行贷款后,将高度依赖影子贷款,其业绩、投资增长都会下降和违约概率上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教授石劲利用中国一家知名金融科技公司的一组贷款申请数据和借款人的手机短信数据,发现从目标贷款机构获得贷款后,其他贷款机构向借款人发送的营销信息数量会明显增加,这些促销信息会导致借款人申请新贷款、花费更多资金、更有可能拖欠新贷款。这种债务陷阱除了造成借款人财务困境之外,还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外部效应,而这种效应对于金融知识水平较低、信贷渠道传统和社会保险较低的借款人来说更为明显。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副行长徐耀博士从目前中小银行面临的困境、普惠金融的要求、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解决方案和泰隆模式的复制四个方面探讨了普惠金融背景下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当前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金融路径越来越窄,因此,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中小银行的必然趋势,要想服务小微客户,中小商业银行需要解决好控制服务成本、降低信用风险和提高运营效率这三个核心问题。

本次年会学术分论坛还设置了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能源、环境经济和农业经济、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7个平行论坛,以及院长、系主任论坛。

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

分论坛 “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由武汉学院副校长罗航教授主持,厉佳妮、罗航、龚春龙、邓长哲、吴剑、罗春玲分别做题为“Inclusive Insurance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Inclusiv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Individual-level Data”、“Doe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an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员工持股计划是否推进了企业内共同富裕?”、“普惠政策、福祉分配与效果评估 ——基于罗尔斯主义公平视角”、“数字金融发展能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吗?”6场报告。

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一)

分论坛“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一)”由东北财经大学李剑教授主持,孙玮、李剑、陈晓静、李诗涵、刘芸芸、张军欢分别做题为“融合社会网络和Logistic模型的互联网贷款违约预测研究”、“Strategic Predictions and Explanations by Machine Learning”、“数字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路径研究”、“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and Corpor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数字素养与教育错配”、“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Arbitrage in Decentralized Exchanges”6场报告。

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二)

分论坛“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二)”由浙江大学黄英教授主持,邰立宇、王逸智、任美旭、成雨欣、黄杰分别做题为“基于改进的Hist模型预测上市公司信用风险”、“Enhancing Exchange Rates Forecasting: Leveraging Long Short-term Memory with Technical Indicators”、“‘守旧’还是‘创新’:传统宗族文化与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三要素增长核算方程”、“数字金融、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5场报告。

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经济

分论坛“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经济”由西交利物浦大学翟佳教授主持,田歌然、吴迪、崔宇彤、余欢欢、王佳艺分别做了题为“Too Old to Spend? Understanding the Consumption of the Elderly in China”、“The Entry of Foreign Banks an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Debt Financing Costs for SMEs: Textu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of Listed SMEs in China”、“房价冲击下数字金融对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The Signaling Effect of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Behaviors in Debt Financing Activities”5场报告。

能源、环境经济与农业经济

分论坛 “能源、环境经济与农业经济”由怀卡托大学高级讲师Sultan Sikandar Mirza主持,张优、刘泰星、王家兴、孙子洵、张帆、贾颖分别做题为“Does Firm-level Carbon Exposure from the Online Investor Interactive Platforms Make Firms Greener?”、“Does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Aggravate the Maturity Mismatch of Heavily Polluting Enterprises? —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非农就业与农户融资渠道正规化——基于资源禀赋的金融结构观”、“The Impact of Carbon Emission Disclosure on the Implied Cost of Capital”、“Heterogeneity of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 Market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Multidimensional Determinants”、“Carbon Reduction Effect of Digital Finance in China: Based on Household Micro Data and Input-output Model”6场报告。

可持续性发展

分论坛“可持续性发展”由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张旋教授主持,孙秉文、朱丹宇、于梅、张优、王仕琦、马世博分别做题为“Does It Pay to Hold Stocks with Good CSR? Evidence from Chinese Mutual Funds”、“Tax Avoid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Boardroom Gender Diversity, Gender Bias, and ESG Performance”、“Stakeholders' Voice on ESG: Evidence from Online Investor Interaction in China”、“How Green Credit Regulatory Guidance Promotes Green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Green Innovation”、“Dissecting the Impact of the Three E, S, G Pillars on Credit Risk”6场报告。

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

分论坛“ 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由湖南大学马勇教授主持,高煊泽、刘晓君、张帆、高洁、孙克、卞咏分别做题为“基于citespace的ESG表现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文献综述”、“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Risk Perception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 Evidence from China”、“Firm' s Perception of Uncertainty, Risk Aversion, and Corporat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Exchange Rate Changes, Leverage Ratio,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Factors Affecting Borrower Default of SMEs Collective Financing in China”、“From Personal Names to Corporate Actions: How Chinese Entrepreneurs' Collectivist Names Shap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6场报告。

与此同时,在经济楼318室,院长、系主任论坛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举行着。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院长马丹教授和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院长柯孔林教授共同主持,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张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寇宗来;武汉大学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潘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主任陆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副院长吕勇斌;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院长李静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教授、院长郭建宇等来自全国14所高校专业负责人参加,共同围绕金融专业和学科高质量建设,相互分享经验、交换想法。泰隆金融学院院长马丹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的思路、改革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与会者对此表示认可,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建议,此次院长、系主任论坛共同集智金融专业建设、助力金融学科高质量发展。

浙江经视、杭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了专题报道。年会共收到80余篇投稿论文,其中有40余篇投稿论文入选,为专家学者共议普惠金融、金融创新领域热点问题、共谋金融学科发展、共策金融人才培养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本次会议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也是对探索普惠金融创新、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