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在“校长有约”暨第五届学生校园提案大赛中获得佳绩!

发布日期:2023-11-21   供稿人:连慧莹   浏览次数:397

1115日下午,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有约”暨第五届学生校园提案大赛决赛在下沙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校长王永贵教授,副校长顾青教授,学校办公室、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计财处、公共事务处、资产处、保卫处、数字化办公室、图书馆、后勤服务中心,泰隆金融学院、校医院等部门与学院负责人,校学生会组织以及20个优秀校园提案项目团队代表共同参与。


第五届学生校园提案获得佳绩

我院获评全校首批师生急难愁盼事项优秀落实部门并获得“校长有赞”奖牌。



普惠金融2301班王梓欣、倪佳怡、钱绯宇三位同学提交的《关于校园电动车充电桩规范治理的提案》获评十佳提案并获得三等奖。



第五届学生校园提案—提案内容



问题显露

伴随着电瓶车数量的大幅上升,各种混沌乱象和管理疏漏也暴露了出来,充电桩的使用和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暴露出的问题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1.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在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集中充电,导致了充电桩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2.部分电瓶车插头被拔,造成了被拔车主的财产损失;

3.部分车主因各种因素的无心之失,挤占了公共资源;

4.规范意识方面,充电电瓶车摆放不规范,杂乱无章,部分车主将电瓶车的电瓶带回寝室充电,更有甚者,撕毁二维码,将点位占为己有,拔除他人电瓶车的插头。

问卷调查

提案小组收集了200份左右的问卷调查,并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对所获得的现有信息进行了整合和归纳总结。根据调查问卷调研结果,显而易见以下几点:

1.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提醒敦促同学们及时上牌,但大多数同学实际仍存在未上牌的现象,上牌大业仍任重道远。

2.大多数同学一周充电1-2次并且会选择晚间时分在生活区充电,然而充电体验感并不佳,且导致教学区充电桩赋闲,而生活区充电桩拥挤混乱。

3.大多数同学的充电时长控制在8小时及以内,因此,充电桩范围内的大多数混乱停放的车辆是已无充电需求的车辆。

实地走访

经过长达2个小时的实地走访,大致搜罗了将近百人的录音。在采访过程中大部分人听到关于充电体验感地提问时都报以否认的态度,所有的受访者在提出意见环节,都将“考虑一下增设充电桩”这一想法作为提议,足以见得这项意愿的呼声之高。提案小组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也亲眼目睹部分充电桩秩序混沌的乱象,也深切体会到制定适切且合理的规则的重要性。

小组从规范治理,设施优化和思想意识宣传三个方面来细化提议:

规范治理角度

1.以云车牌为载体,实行人车对应充电。

2.设置门禁制度,长时间未提车的以短信形式提醒。

3.实行“包干到楼”制度,实现自治,共治,优治。

4.管理层可制定合适的奖惩制度。

设施优化角度

1.在综合考量各种安全因素的前提下,适当增设充电桩;

2.在“我的商大”app内增设“充电叭”服务程序。以学生学籍号和人脸识别绑定授权登录,“充电叭”与学校充电桩赞助平台关联,实现“一码互通”,同学即可自行查询各个点位的充电桩赋闲状况,可提前半小时进行预约,随到随充,增设积分奖励机制。

3.全面推动充电桩数字化建设和技术升级。

思想意识宣传

提案小组认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制度上,再多因素归结到底是“人”的部分。电瓶车充电桩之所以有如此乱象,最重要的根源是大多数人在这一方面上思想意识的缺乏,因此更应当加强文明安全充电的思想意识宣传。以宣传标语、短视频、志愿宣传等方式,培养同学们的规范停车意识,更应该依托绿色出行的潮流,去呼吁更多的人选择最环保安全的出行方式,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这个困境,促进规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