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泰普惠金融论坛| 数字金融对企业二元创新的分化效应研究

发布日期:2025-05-19   供稿人:洪歌   浏览次数:10

  2025年5月16日上午10点,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广东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金融学院数字经济和金融强国建设研究院院长易行健教授应邀出席我院举办的商泰普惠金融论坛,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数字金融对企业二元创新的分化效应研究”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泰隆金融学院院长马丹教授主持,泰隆金融学院、金融学院师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讲座伊始,易行健教授直指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议题——数字金融如何重塑企业创新策略?基于对A股上市公司近十年专利数据的深度挖掘,研究揭示: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企业渐进式创新,却对突破式创新形成抑制。这一发现引发在场师生对创新驱动路径的深刻反思。

易教授以“苹果公司创新策略变迁”为例,生动阐释了突破式创新(高风险、长周期)与渐进式创新(低风险、短周期)的本质差异。通过构建区域数字金融指数与企业专利技术域匹配模型,研究发现三大作用机制:企业资产金融化倾向加剧、管理层短视主义抬头、明星发明家向金融行业流失。他强调,尽管渐进创新能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但突破式创新才是技术自立与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引擎。

 

研究进一步指出,金融监管强度与科技政策试点能有效缓解数字金融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例如,在强监管区域或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企业更倾向平衡两类创新。此外,国有企业因政策任务与资源优势,受数字金融影响较小,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更受益于数字金融对渐进创新的助推。易教授团队通过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等实证手段,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数据显示,数字金融每提升1个标准差,企业渐进式专利数量增长24.1%,突破式专利数量却下降20.4%。这一分化效应在民营企业、高竞争行业尤为显著。

 

互动环节中,马丹老师、倪禾老师、齐彤老师、张铭心老师等围绕“专利申请与获批差异”“明星发明家识别标准”等问题与易教授展开讨论。易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

本次讲座为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勉励师生深入探索细分领域,助力金融强国战略。现场师生纷纷表示,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为后续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